蓝尊智慧感测,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智能化 二维码
417
发表时间:2022-12-08 14:08来源:蓝尊科技 ![]()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迫在眉睫。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具有修复规模大、区域性强、工程类型多、技术复杂、修复时间较长和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为实现对生态修复的有效监管,在实施修复工程后,应对生态功能改善或提升情况进行持续监测,这需要相应监管系统与评价方法。 基于此,蓝尊科技开发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及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低空倾斜摄像影像与空间数据获取、建模与时空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动态监管。 应用场景 解决方法 1、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 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提取项目立项信息,抽取项目进度、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宏观掌握各项目实施情况。 ▲蓝尊国土空间修复系统功能设计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通过倾斜摄影数据采集、项目过程资料上报、视频监控、移动巡查系统等技术手段,达到对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的目的。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效果评价 根据年度绩效目标,在项目库中抽取项目指标数据,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修复项目三维数据,对项目产出成果进行效果评价及效益评估。 ▲蓝尊国土空间修复系统框架设计 实现方式 1、采用项目流程管理引擎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 围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立项、设计、实施以及验收,通过项目管理引擎实现了对项目进度的跟踪、资料调阅、质量监督、效果评估以及验收辅助审查的目的。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库,可通过APP上报项目过程资料、无人机倾斜摄影、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过程数据实时采集,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可视化监管目的。 ▲GNSS监测设备实图 2、采用低空倾斜摄像影像与空间数据获取、建模与时空分析技术,实现治理效果的动态可视化对比评价。 利用无人机在工程项目治理前后分别进行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工作,制作工程项目三维模型,进行前后治理效果比对,评价工程修复效果。 3、采用大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施治理资金使用多维度分析与绩效评价。 项目修复效果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中的评估重点,可利用系统中修复的工程现场实景模型辅助于考核与评价,通过叠加生态修复项目中修复关键指标数据,与三维模型进行数据比对,对工程质量和修复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成果展示 1、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决策支持系统页面 ▲矿区沉陷趋势分析 ▲三维场景分析 ▲土地治理区域淹没分析 ▲沉陷区面积分布分析 ▲监测点趋势分析 ▲数据处理及模型生成 ▲三维模型效果图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经济效益分析 ▲修复前后对比 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数据可视化中心建设
文章分类:
成功案例
2025-02-21
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中东大部地区,入汛后南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局地极端性突出,秋台风严重影响华南华东地区,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2024-12-06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新矿产资源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新矿产资源法共八章八十条,“矿业权”成为高频字眼,全文累计出现73次,对矿业企业、矿政管理机关、矿业从业者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2024-11-13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里程543.68万公里。同时,据估计公路边坡有870余万座,但目前公路边坡大多依赖人工检测,缺乏主动预防和有效的智能化监测手段,灾害隐蔽性强,对公路基础设施和过往人车安全威胁大,公路边坡安全监测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2023-11-29
崩塌,也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地震、融雪、降雨、地表冲刷与浸泡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崩塌。崩塌一旦发生,即可能使建筑物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2023-03-06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 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产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 |